close

  「父後七日」和「送行者」一樣,是在探討喪禮對於遺族的意義。「父後七日」站在死者家屬的觀點,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和笑中帶淚的劇情,描述台灣治喪的過程以及家屬的心情,還有市井小民生活的點滴。去年底剛經歷祖母過世的傑利,對於片中所說的這一段「人生中最荒謬的一趟旅程」有著似曾相識的熟悉,主角的心情我也頗能體會和產生共鳴,全片給我的感受,除了感同身受的淡淡哀傷之外,還有...不協調的感覺?是的,而且還是有點道理的不協調。

  不協調的地方還不少,比較明顯的例如,第一幕的配樂用的是外國的歌曲,歌詞諧音聽起來正好是「阿爸....阿爸...」,可是輕快的曲調,和主角失去至親的心情去參加台灣傳統喪禮實在不搭調。但是再想想,這個歌曲其實和喪禮上聽到的經文有一個共同點:都聽不懂是在唸啥。這樣說起來,這個突兀搭配,用來宣告這趟荒謬旅程的展開倒也蠻恰當的。還有一點,原本該是男女主角的死者的兒女,戲份和光彩卻完全被道士和孝女給搶光了,據說後來扮演孝女的演員紅了,反而女主角沒有紅。不過在現實的台灣民俗喪禮中,好像真的都是看道士師公在表演,家屬只是配合演出的配角。這樣看起來,這些不協調搞不好是導演刻意的安排呢。

  可能因為早已習慣好萊鎢電影直線式的劇情,所以在看國片的時候,不太能適應場景跳來跳去的表現方式。在看本片的時候會出現一種狀況,在上一幕本已微微濕潤的眼眶,跳到下一幕時,卻又乾了。例如小護士到場憑弔死者的感性畫面,卻接著把男主角包紮成搞笑的獨眼龍造型;或是男主角被問到失去父親的心情,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潰堤而掩面哭泣,下一幕卻是女主角說:「原來哭爸真的很累」這樣令人噴飯的對白,弄得我不知道到底是該哭,還是不該哭。也許導演想用這樣的手法,讓觀眾體會劇中描述家屬在喪禮時,不知道何時該哭,何時不該哭的疑惑。這點,我倒是有深刻的體會。

  後來在劉梓潔女士的部落格讀到原著,短短四千字的文章,更加深刻、純粹地描寫了父後7日的過程與心境,讀完後的感受,比看電影來得強烈許多,最後一句話:「請收拾好您的情緒,我們即將降落...」,在電影裡看到,只感覺像是該收拾好情緒,準備電影散場。在原著讀到,卻覺得這些情緒滿到裝不下,未來隨時有爆發的可能。電影雖然多了影像、音樂等感官刺激,但是有些時候卻不如單純的文字力量來得強而有力。

 

後記:個人覺得,周治平的一首歌「Mr.Lee你要往哪裡去」歌詞稍微改一下,用來當最後那一句話的配樂應該很適合:

  當所有愛你的人,和你愛的人,因為你的離去,都聚在一起
  故鄉熟悉的土地,童年的記憶,親人的淚滴,都擠在一起
  閉上你沉睡的眼睛,前往被祝福的天地
  離去的你,我們會經常想起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rryTheM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