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閱讀、電影 (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xi2297197.jpg.pagespeed.ic.iBc903ZkHw  

圖片取自《看見台灣》官方FB粉絲團

JerryTheM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這學期尉尉上體育課時和某位同學發生摩擦,他搶了尉尉的運動器材,尉尉則用髒話回敬,老師把這件事寫在聯絡簿上加以警告。尉尉動口不動手,還算有君子風度,可惜罵髒話這點不夠高明,因此被我們小小教訓了一頓。

  在了解整件事情的經過時,我發現和尉尉衝突的同學是個疑似患有「亞斯伯格症」或是「高程度自閉症」 的小朋友,腦袋非常聰明,學校功課很好,但卻不聽師長使喚,和同學間的互動也有問題,常常惹麻煩,還因為屢次在校車上和同學起衝突,被列為校車的拒絕往來戶。這個小朋友讓老師傷透腦筋,擔任學校說故事媽媽義工的凱莉也吃過他的苦頭,搞得凱莉有陣子一想到要去講故事就有心理障礙,後來還去上許多親子教育的課程,提升自己應付各種小朋友狀況的功力。

JerryTheM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  • Feb 27 Mon 2012 10:07

  拿起「群」,第一個感受到的是它的重量。上下兩冊厚達一千頁的小說,拿在手裡感覺相當沉重。

  翻開「群」,很快就發現字裡行間的知識含量遠遠超過以往看過的任何一部小說。地質學、氣象學、海洋生物學、古生物學、遺傳學等等詳實的描述和說明,讓我覺得它也可以當成一本科普書,而且還是深入淺出、引人入勝的那種。

JerryTheM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身為宮崎駿忠實粉絲,有新片上映當然要拉著凱莉去戲院支持一下。「來自紅花坂」這部由宮崎駿策劃、編劇,宮崎吾朗監督的作品,頗帶有傳承的意味。劇情改編自高橋千鶴的漫畫,背景是1963年的橫濱,日本舉辦東京奧運的前一年。當時為了迎接奧運,日本大量拆除老舊房舍,改建新式建築,一群中學生,為了阻止學校社團大樓被拆除,發動抗爭,引發了一連串的事件。整部影片便是紀錄這群中學生青春熱血的故事。

  上一部宮崎吾朗執導的影片是「地海戰記」,那同時是他的第一部動畫,也許是因為背負宮崎駿兒子名號的負擔,以及反映出他職業轉換過程中,內心的不安,以及所以片中的氣氛晦暗而沉重。比較起來,這一部就顯得明快而正面許多,應該表示宮崎吾朗已經走出自己的路,也對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自信吧!

JerryTheM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  在家人朋友一致的推薦聲中,以及周遭一股「支持國片」的氛圍下,我進了電影院看「賽德克.巴萊」。

  「霧社事件」,這段被人淡忘已久的歷史,在魏導的手中又清晰了過來。1930年,賽德克族因為不滿日本人統治,由霧社地區馬赫坡社的莫那魯道為首,進行了反抗日本的武裝行動。一開始,賽德克族雖獲得短暫的勝利,然而在日軍優勢人數與武器的反攻下,賽德克族被擊潰,族人不是被殺就是自殺,莫那魯道最後在山洞中自盡,為這段悲壯的歷史畫下句點。

JerryTheM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001.jpg

 

JerryTheM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  「三個傻瓜 (Three idiots)」是我的第一部印度電影,描述三個印度大學生的求學生活,以及畢業十年之後一趟充滿驚奇的重逢之旅。在印度的理工大學裏,熱愛工程的男主角以他的知識和熱情,為自己和朋友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困境,展現工程師「發現問題、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」的精神,秉持著「追求卓越、成功就會找上門」的理念,在事業上達到過人的成就,也終於抱得美人歸。大部份的劇情相當直覺,看了前面舖陳就可以猜到後面的發展,不過有幾處的轉折非常出乎意料之外,看影片的時候會有:「我就知道我就說嘛果然是這樣什麼!這樣再來要怎麼演下去啊?」這樣的心情。

  由這部片子,讓我對寶萊塢的電影有了初步的認識。它沒有大卡司,也不靠華麗的佈景及令人目眩的特效,僅僅用劇情,就可以在兩個小時又四十分鐘的時間裏,緊抓住觀眾的目光。喔,還有不能不提穿插其中印度片特有的歌舞片段,似乎有點多餘,但是卻不覺得突兀。跟美式好萊塢的重口味速食比較,寶萊塢就像是樸實的印度咖哩飯,香而甜的口味,放在口中可以感受各種香料混合而成的濃厚滋味,偶而不小心還會被辣那麼一下,雖是平凡的餐點,但是跟吃速食比起來實在是更有飽足感而且營養豐富多了。

JerryTheM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  「父後七日」和「送行者」一樣,是在探討喪禮對於遺族的意義。「父後七日」站在死者家屬的觀點,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和笑中帶淚的劇情,描述台灣治喪的過程以及家屬的心情,還有市井小民生活的點滴。去年底剛經歷祖母過世的傑利,對於片中所說的這一段「人生中最荒謬的一趟旅程」有著似曾相識的熟悉,主角的心情我也頗能體會和產生共鳴,全片給我的感受,除了感同身受的淡淡哀傷之外,還有...不協調的感覺?是的,而且還是有點道理的不協調。

  不協調的地方還不少,比較明顯的例如,第一幕的配樂用的是外國的歌曲,歌詞諧音聽起來正好是「阿爸....阿爸...」,可是輕快的曲調,和主角失去至親的心情去參加台灣傳統喪禮實在不搭調。但是再想想,這個歌曲其實和喪禮上聽到的經文有一個共同點:都聽不懂是在唸啥。這樣說起來,這個突兀搭配,用來宣告這趟荒謬旅程的展開倒也蠻恰當的。還有一點,原本該是男女主角的死者的兒女,戲份和光彩卻完全被道士和孝女給搶光了,據說後來扮演孝女的演員紅了,反而女主角沒有紅。不過在現實的台灣民俗喪禮中,好像真的都是看道士師公在表演,家屬只是配合演出的配角。這樣看起來,這些不協調搞不好是導演刻意的安排呢。

JerryTheM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  除了動畫以外,我不常看劇情片,總覺得同樣是花兩個小時的時間,享受喜劇片帶來的歡笑,或是感受動作片讓腎上腺素飆升的刺激,都是比較好的投資。之所以會找這一部「送行者 禮儀師的樂章」來看,主要是因為前陣子祖母和另一位一直很照顧我的長輩相繼過世,讓我頗有感觸,因此才在凱莉建議下,挑了這部影片來看。

  故事的場景在日本,原是大提琴手的男主角,失業回到家鄉後,意外投入殯葬業,為往生者化妝、更衣、入殮,協助他們走上人生最後一段旅途。這並不是一份值得誇耀的工作,不過,隨著一次次的儀式進行,主角似乎能夠在過程裏將家屬與死者的情感再一次連結,讓他對這份工作從原本的排斥、接受、到取得妻子的認同,最後在為自己父親納棺的過程裏,讓他放下對父親長久以來的不諒解,讓一直存在心裏的情感矛盾得到解脫。影片對親情的表達隱約婉轉,不形於文字對白,借由一條領巾、一個充滿讚許的眼神、或一個緊握在手中的小石頭,就能將微妙的情感傳達得絲絲入扣,配上恰到好處的配樂,更有畫龍點睛的效果(後來發現,配樂是久石讓大師,難怪這麼讚)。片中進行的納棺儀式,優雅而細膩,彷彿是在進行一場藝術表演,可以把喪事做得像是茶道、花道這樣的文藝活動,全世界大概只有日本人有辦法吧。

JerryTheM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